塑膠再生手機架(百分之百純廢棄物製作)

先從距離這一件事情開始,遠或近其實對於很多事情都有很大的影響,會決定到底夠不夠瞭解,延伸到更多的溫度還有珍惜。譬如說網路這一件事情,它的發生,應該是讓人們可以更容易取得需要的知識或是跟更多的人交流,但事實上好像不是這樣子,現在的感覺是,網路有點更封閉我們攝取知識的方式,也讓人跟人的距離更遠了一些,查了一下在台灣被使用的網站發現,最常被上網站不外乎是政論八卦新聞/讓人放空的影片/購物平台以外,真的是沒看到幾個很有趣/幫助的網站,在社群平台爆炸的時代,除了一些貓貓狗狗療癒或是某個辣妹的資訊,再來就是一些想要用影像告訴別人自己的人生有多豐富的內容,我發現其實很難遇到可以交流的人,其實就真的像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冰箱,但又覺得好像一直開就會有東西,但事實上整個版面就是冰冷冷的廣告,演算法也不會讓你偏離消費太遠,發現每天在用網路的我,一點都不網路。

也許是因為搬到鄉下的關係,我非常懷念跟珍惜人,喜歡哪種用下巴去點陌生人的額頭,然後微笑一下開始聊天的感覺。

廣告是多麼夢幻而且美麗的泡泡,而且不用承諾任何事情,唯一的保證就是在消費後的另一支廣告,大概回想了一下,經手的手機大約在40~50隻左右,具體不太記得,但隱隱約約記得看到某支廣告後覺得我必須要換一隻手機,有更多的畫素,更強的機能,或是純粹覺得如果買了這個,我的人生會更好,每一隻都有一大堆包裝、一大堆配件、一大堆理由,我知道這些手機都是經過很複雜的製成才來到我的手上,但我真的不記得這些手機跑去哪裡了,也許在某個抽屜或是上了垃圾車,好像不用太鑽牛角尖,總之,不管怎樣,再買就好了。

這一隻手機有點不太一樣,不是用買的,而是別人淘汰的拿來用,可能已經不太能觸控,聲音有點糊,但我這一次想要用到不能用然後看可以多遠。很多人覺得台灣是一個很厲害的科技島國,很會做半導體,我其實一顆電阻都不認識,只是覺得很奇怪,如果科技一直在進步,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辦法有一支手機可以用50年呢?總是在半年後某個小地方壞掉然後就必須整隻丟掉,我真的納悶。

再生素材這東西,常常有人問可以幹嘛?如果硬要說的話,我會說拿來幹嘛都可以,很像是你去買一塊木頭或是鐵材,你不會問老闆那塊木頭可以幹嘛,而是你要拿來幹嘛。

大致上就是是某個飲料廠商經過複雜製程銷售到了消費者手上,喝完之後就丟掉,材料是石油提煉出來的聚丙烯,每一個瓶蓋大約是1.5克,需要人工的清洗、分類、分色、粉碎成為顆粒,目前不垃圾場可以粉碎的塑膠量約每小時300克。

以最低薪資計算每公斤再生塑膠顆粒約500元台幣。

顆粒之後會進行花磚的製成,每一片花磚大約需要3小時的製成,放入600克的塑膠顆粒加溫加壓成型,成功的話會變成一片300克的再生花磚。除了很消耗能源/人力/時間跟會產生二氧化碳/有機氣體以外,也有可能會失敗。

下一個步驟其實跟木工的加工方式很接近了,唯一不同的是對於溫度會比較敏感,然後木頭不可逆,塑膠處理的妥當的話可以再回去循環系統。切切割割磨磨敲敲打打跟邊欣賞享受大概花了2個多小時。

有別於其他量化的商品,除了沒有辦法被規格化/量化以外,每一道過程都放了許多的愛與熱忱,獨一無二。

就因為那麼靠近這一件事情,瞭解到每一個得來不易,當然是好好珍惜使用它,更酷的是,有一點破損的話,也可以重置成另一個很酷的物件。全台灣第一個完全廢棄物再生手機架,除了用來證明再生素材可以幹嘛跟對於永續設計熱忱的象徵之外,就是拿來炫耀一下而已,不送也不賣,要的自己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