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樹?我從小就好喜歡樹。我的名字裡有個「木」字,看起來就像一個人張開雙臂擁抱世界。從小我就喜歡觸摸樹的質感——有的平滑、有的粗糙、有的滑溜。甚至是氣味,也都各有不同。這種與自然的連結,似乎從小就深植我心。
我曾經沒有認真思考人與樹、樹與城市的關係,直到一次和我親愛的朋友 Ito 公路旅行,我們一起到了阿里山。那裡有一棵巨大的樹,需要幾十人才能環抱。我們面前立著一個牌子,寫著:日本人曾把我們的樹砍光了。這讓我陷入矛盾——因為我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從武術、食物到生活哲學,我的靈魂裡有一部分就是日本。但這段歷史,讓我開始思考:一棵樹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後來我聽到一個叫「三分論」的概念:世界應該由三等份組成——人類文明、植物與動物,並且這三者要能共存。這讓我開始理解到,真正理想的城市,不是只有水泥叢林,而是能讓人、樹與動物彼此共生的環境。
看著台北從窗戶望出去,一片灰牆、看不到天空,我知道這並不理想。我渴望自然,也因此更珍惜宜蘭那70%、80%可見天空的廣闊與呼吸自由。
處理垃圾的經驗也讓我對自然產生強烈的依賴。當你每天面對人造垃圾、空氣中的灰塵與壓力,你會開始渴望那種純淨的東西。身體和心理都在吶喊:「我需要自然。」
所以我開始種樹。那時我興奮地想著:「如果現在開始種,二十年後這裡就會是一片森林!」我選了一塊地,親手除草、插苗,不用機械,只靠人力。我種了大約一百棵重瓊崖海棠,堅硬、耐風、能建屋、能保土。但不到一個月,它們全死了。
這讓我學到:種樹不是種下去就好。你要有水、有養分、有土壤的連續性。我們的土地,被切斷太多了,沒有完整的生態鏈,也沒有耐心等它長大。政治人物只有四年任期,而一片森林要二十年才能成形,誰會願意為後人種樹?
一棵樹,其實是一個生態系統。根系在土壤中彼此溝通,就像森林中的精靈在低語。你若靜下心來,真的能感覺它們說了很多話。這種感動,無法用言語形容。
對於現在的我們,尤其是在人生最忙碌、最承擔責任的階段,種樹,或許是一種與自己連結的方式。當我們每天為家庭、孩子、工作付出,身心被切割成碎片的同時,也許我們更需要這種從土地長出來的療癒力。
一棵樹,提醒我們:成長需要時間,照顧需要耐心,放下需要勇氣。而當我們開始種下第一棵樹時,也許就種下了一種新的希望,一種給自己和下一代的禮物。
所以即使曾經失敗,我仍然想繼續種樹。這是我與這片土地的對話,也是我對未來的承諾。種樹不只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療癒,一種修復,一種深深的愛。
如果你也曾經想過種樹,請不要猶豫。我們不一定能馬上看到成果,但我們可以相信,20 年後的世界,會因為我們今天的一顆種子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