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伍夏

一場從垃圾出發的造夢記事

親愛的部落,好一陣子沒好好打字了。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覺得該讓文字透透氣。

上一次更新,應該還停留在一些意識流的碎語裡——
農務、心情、還有那艘遲遲沒完工的「垃愛號」。
我東拼西湊地過著,
一轉眼,夏天就快過完了。


一場看似不可能的航行

先從俗一點的開始吧:錢。
「垃愛號」這艘用垃圾造的船,募資上線已經超過一百天。
理想的目標,是每月能有十五萬元的支持,讓這艘船真正被造出來、被推向海。

現實卻是——目前有兩位訂閱者。
每月 220 元,扣掉平台手續後,我實拿 202 元。
兩百塊能幹嘛?
也許買半個游泳圈、或是四十張砂紙。

但對我來說,這兩百塊的價值無比巨大。
那不是金錢,是信任。
是兩個陌生人對我說:「我相信你。」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回報的世界裡,這樣的信任,已經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可行與不可行

這段時間,我跑了很多場子,講了無數次「用垃圾造船」這件事。
「酷!」是我最常聽到的回應,接下來就會有一串疑問:
「真的能浮起來嗎?」
「要怎麼下水?」
「你不怕沈嗎?」

我有時會笑著回答,有時會沉默。
因為我心裡明白,
如果一開始就相信不可行,那就真的永遠不可能。
這世界上許多改變,都來自那些被笑說「不可能」的人。

我們用鋼鐵造船,用木頭造船,
那為什麼不能用塑膠垃圾造?
問題不在材料,而在結構與想像力。
只要一個瓶蓋能浮,那上千個瓶蓋組成的船,憑什麼不行?


垃圾的哲學

有時我想,
「垃圾造船」其實是在探問一件事——
壞掉的東西,能不能修?
被弄髒的海,有沒有乾淨的一天?
如果世界充滿垃圾,
我們能不能在其中找到價值?

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會再打開一百個新的問題。
但那就是生命的節奏。
不完美、卻在行動中一點一點被修復。


感謝與孤單

募資的結果不如預期。
我也曾灰心。
畢竟我不是那種懂得包裝夢想、能讓人一聽就想掏錢的類型。
我有點頑固,也不太會說場面話,
偶爾還會爆粗口、路見不平就想衝上前。
這樣的人,的確不太適合公開募資。

但我還是感謝那些相信我的人。
哪怕世界冷淡,你們讓我覺得不孤單。
有時我會想,
即使我真的把那兩百塊丟進河裡,
他們大概也會說:「沒關係,至少你試過了。」
這樣的信任,是人生少有的光。

放下的練習

有朋友對我說過:
「如果累了,就先不要做。去做些讓你開心的事。」

我想了很久。
我沒有不開心,只是累。
但我確實該學會愛自己——
學會放下那些太緊的執著。
放下嫉妒、放下野心、放下慾望。
甚至連「一定要成功」這件事,也慢慢放下。

原來這條路上有太多噪音,
難怪我這麼暈。
於是我開始慢下來,讓自己重新學會呼吸。

身體的代價

這些年,我的身體也開始抗議。
再生塑膠的現場沒有無塵室,只有防毒面具、小型抽風機,
還有近三百度的模具,要徒手搬來搬去。
粉塵、氣體、熱氣、焦味——那是每天的空氣。

長期下來,我的皮膚過敏、鼻子堵塞、
心肺功能下降、關節也疼。
這樣的作業環境,不適合長期,更難量產。
所以我決定調整節奏,先讓自己康復,
因為沒有健康,什麼都造不出來。


回到土地

我開始多花時間在土地上。
每天去田裡看看菜,看著陽光爬過葉面。
但也常看到垃圾靜靜躺在泥土裡。
那一刻,我會苦笑。
因為那正是我創立「不垃圾場」的原因——
我們一直丟,卻很少看見。

那些被我們丟棄的,其實都還能重生。
只要有人願意相信。


結語

「垃愛號」不只是船。
她是一個行動、一場教育、一個信念。
我們走進學校、社區、企業,
讓人重新認識塑膠的本質——
那並不是罪惡,而是一種被誤用的資源。

這艘船會由全台灣的手一起完成,
每一塊塑膠,都是誰的故事。
她記錄我們如何從廢棄中找回希望。

我想,這就是「貳伍夏」的意義吧。
一個仍在摸索、仍在修復、仍在相信的夏天。
風景很美,草道難走。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