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廢棄塑研討會@中二中

首先,謝謝大家的關心,我已經康復了不少。這段時間,除了變得更擅長受傷,也學會了怎麼好好復原。其實這過程跟處理垃圾很像——沒有捷徑,不能快轉,每一步都得踏實經過。你以為眨個眼就會好,但現實是:免疫系統走它自己的路,如果它沒把你幹掉,那你就會更強。
我也開始洗冷水澡了,理由很簡單:因為壞透了。那種冷得發抖又慢慢適應、直到身體發燙的過程,有點像在進化成超級賽亞人,爽爽壞蛋。
說到沒有捷徑的事,塑膠再生絕對是代表之一。那超級無聊又繁瑣:收集、撕標籤、分色。是一種又機械又需要意識的勞動。光是上週,我們就處理了一整卡車的廢棄塑膠。雖然最終可以獲得創作用的色彩與材料,但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種「練習」——練習耐心、練習做討厭的事,然後有天突然覺得,欸,好像也不那麼討厭了。
教育,像一場慢慢懂的冒險
我對自己的教育經歷,其實沒有太多好感。花了很多時間與金錢在體制裡,卻沒學到我真正想學的東西。那套系統是為了把人變成政府或企業需要的樣子,可我也沒變成那樣——值得慶幸。教育不允許我發問,即使我滿腦子問號。我認為教育應該像一場冒險,而不是照本宣科。
如果說我對教育還留有一絲溫度,那可能是我高中攝影老師留下的。他理解我那時候只想喝酒、滑雪、死在山裡的生活理念,還願意跟我「交易」:我可以不用上課,但要拿學分,他也讓我自由進出暗房。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教育可以是自由的」。
創立「不垃圾場」之後,我又回到了教育的現場。但這一次,是以創作者的身份。比起政治或商業,教育單純得多——雖然還是有招生壓力、老師兼供應商的怪現象啦。但透過與學生的互動,我發現自己也在學: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我在教學裡找回了快樂。
與轉屋一起在中二中,玩垃圾、學世界
這次和轉屋合作,在台中的中二中辦了一場研討會。一看到校名裡的「中二」,我就忍不住笑了,哈哈。轉屋這個團隊也很有趣,他們似乎致力於設計一種「學習怎麼學」的系統,透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幫助學生建立對知識的探索路徑。老實說我也沒完全搞懂他們在做什麼,但我知道這是個好開始:知道自己想學什麼,然後往那個方向開始挖。
學生們在活動前已經針對不同產業的廢棄物做過調查:醫療、食品包裝、汽車、電子業。每個小組都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了研究。印象最深的是醫療產業那組,光是一間診所能產生的廢棄針頭與藥瓶數量,就令人驚訝。他們甚至實地訪談了醫療人員。雖然還談不上解方(也不用要求高中生解決醫療廢棄問題啦),但光是看見、理解、紀錄,這就已經是很珍貴的學習了。
這邊有更多關於轉屋的資訊,對於學習怎麼學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Leave a Reply